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旅游美食 > 正文
    购物车
    0

    于都县禾丰镇流传的民间传说和故事

    信息发布者:丁兰花
    2019-06-22 21:11:34    来源:东光村   转载

    于都县禾丰镇流传的民间故事

    1、三十六岩

             三十六岩,位于于都县禾丰镇黄泥村山下屋背。石山海拔474米之高,陡峭险峻,草木茂盛。半山腰有一个奇特的岩洞,洞宽约2米,深约50米。洞中有三十六个小岩洞,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正因为如此,所以,三十六岩而盛誉得名。苏区时期,1931年8月27日(农历),彭德怀将军率领红军1000余人,从会昌来到禾丰,某团政治委员吕良臣率部驻扎在埂江。据说,随军有三十六担银圆挑入禾丰,如何保护这批红军财宝?这一艰巨而危险的任务落在了区军事部长华晖(尧口人)的肩上。面对这笔款子不少的红军“军费”,华晖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坐卧不安,不知存放何处是好。

    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此时华晖心想:“万一红军,这笔巨额军饷毁于自己之手,那自己将愧对于党,愧对于红军,最终成为国家和人民的罪人。”

    为了确保这笔巨资不落入敌人手里,华晖组织警卫连和赤卫队干部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会上有熟悉禾丰情况的同志提出,三十六担银圆与黄泥塘华山下的三十六岩冥冥之中不是正巧暗合吗?想必这就是天意,不然,就把这批银圆藏于三十六岩吧。

    这个建议得到了与会同志的一致赞同,就这样把这批银圆连夜运抵了三十六岩洞中,并且在洞口做了周密伪装,还在洞口周围方圆200米内分内三层、外三层布满暗哨。

    据说,国民党反动派曾派出大批特务进行密探,秘密搜寻这批银圆。由于精心部署,设防严密,凡来搜寻和侦察的特务都以失踪或下落不明而告终,有不少特务连尸体都没有找到,为贪财而白白送掉了一条狗命。而区军事部长华晖也为保护红军这笔巨额银圆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部队的嘉奖。

    2、龙潭传说

             龙潭,位于于都县禾丰镇黄田村大山口。这里四面环山,左右两条小溪环绕大山汇集而成。龙潭周围悬崖峭壁,溪水飞流而下,雨水长年飘飘洒洒,长年累月就是没有哪个人敢下龙潭。只能站在远处观望,不敢靠近。因为老一辈们都是这么劝说的“千万不能去龙潭玩水,因为潭水里面有个大溶洞,溶洞里住着条大水桶粗的蟒蛇,会吃人。”所以,从来没有人闯过这口神奇的龙潭。正因为如此之神秘,所以才有了龙潭的传说。

    相传,黄田、库心两个村庄,古时是一块大平地,这里没有河流,只有几条被雨水冲刷出来的小水沟。每到五黄六月,田里旱得裂开尺打尺的缝,秧苗插不下,红薯种不下,连生活用水都十分困难。庄稼人主要靠种粮食过日子,这些作物种不下,来年的春荒只有靠挖野菜、剥树皮、割“猪婆草”度日。这种日子是不好熬的,吃得人面黄肌瘦,个个青丝落肉,人人没精打采,浮浮肿肿,无法生存。怎么办呢?此时此刻,祖先们一直想方设法找水源,挖井开塘蓄水灌田,虽然暂时能缓解两三天,但是,干旱依然存在。后来,头人们请来巫师,设坛求雨。要求家家户户,拿来供果、家禽,杀猪宰羊,跪礼膜拜。连续拜了七天七夜,也许是祖先的虔诚感动了神灵,突然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倾盆大雨从天而下,很快将水井、水塘全部灌得满满的。正当大家兴高采烈时,只见当地族长跪在地上,祈求说:

    “神灵,开恩吧!能赐予我们就地长流水,让我们再不受干早的煎熬吧!”大伙都跪成一片,恳求神灵显灵。没多久,突然只见东北方向红光一闪,只见一条水桶粗的蟒蛇朝水塘而去,在水塘中连摇三摇,尾巴在塘中点了又点,此时,塘中水泡四溅,形成千千万万个水柱。只见大蟒蛇腾空而起,直冲大山而去。人们朝着闪光的地方追踪而去,只见大山水口处突然呈现一个瀑布。瀑布下又出现了一口溶洞和大水潭。从此以后,泉水源源不断地奔涌而来,久旱不干,黄田和库心两村的人们再也不会遭受旱灾的困扰了。

    3、金鸡山

    mmexport1561206245017.jpg  

    金鸡山,又名金凤山。位于于都县禾丰镇金盆村与大字村交界处,海拔279米。石山巨大,山势伏而斜起,有欲飞鸣之意。山上风景秀丽,四季葱绿。古时曾建山寨。登上山顶,可观禾丰全景。

    相传古时此山从东方自行而来,行至黎明时,被一农妇早起扫地看见,感到非常惊讶,用扫帚指着说:

    “此山怎么会走?"话音刚落,山即落地生根,化为石灰石。接着,一群金鸡飞来,先一母鸡落山做窝生蛋,后一公鸡落于山脊背上,拉屎后一同化为石灰石。山底有一泉洞,泉水来自樟木坑若洞底,长年不息。

    4、试探人心深浅

             远古时代,有一条汉子,挑着沉甸甸的担子,也可能是他全部的家当吧,背井离乡,四处流浪,过上了有一日、没一顿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似乎是这样的日子过习惯了。

    一天傍晚,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一刹那,天空乌云涌动,雷电交加,一场倾盆大雨飞袭而下,这汉子走着走着,担子的四根麻绳子猛然全断,此刻,他一头重重地倒在地上。这下也许跌得不轻,一时难以起身。他环顾四周,发觉自己竟然来到了一座森林茂密的石山脚下,旁边有一个岩洞,岩洞边上有口不太规则的小井,一眼望去,井口四边源源不断地流着泉水,说来也奇怪,这泉水似乎溢发出浓浓的酒气。

    汉子一阵欢喜,心想:“这是哪儿来的一股酒味?”他扫视四周,只见周边人烟稀少,只能听见山上时不时传来各种动物的嚎叫和各种翠鸟的叫声……这时,他感到有些毛骨悚然,浑身无力,竟晕了过去,人事不知。

    等到第二天醒来,太阳已经高高挂起,天气稍有转晴,好一派阳光媚丽之景色,汉子一时劲头十足,坐了起来。他对着天空念叨着:“老天啊!这是养我的地方吗?”

    话音刚落,就从远处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

    “是啊!汉儿,这就是养你的圣地,你要好好珍惜啦!”于是,听了此言,汉子精神为之一振,全身来了劲。心里盘算着:“既然说了是我的养生之地,我何妨就地生根呢?”

    于是,汉子在此搭棚做窝,开荒造田,勤耕劳作。奇怪的是,这口小井每个月都有三五天流出又香又醇的酒酿来,给这个汉子提供一些生活来源。多年来,凭着神仙的保佑和自己的勤恳努力,这条昔日的流浪汉,今天“安营扎寨”,娶妻生子,繁衍生息。

    若干年后,这里的人们才知道这条汉子是于都县禾丰镇大字村刘姓的“开山祖”。而这口井就是后人传说中的“仙人井”。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天,一位胡须长者路过这口小井,见有村姑在井边忙碌洗刷衣服,便上前问道:

    哪知姑娘们贪得无厌,竟回答说:

    长者听后,一个身影一闪便消失在九霄云外了。等姑娘们反应过来,长者已不知去向。第二天,人们发现,井里流出的尽是糟糠,再也没有酒酿了。

    又过了些日子,一位童子路过井边,见有很多姑娘,孩童上前嬉戏了一番后,上前问道:

    “不好,这井只出糟糠……”

    这位童子一听,摇摇头,叹息道:“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话音刚落,童子早已消失在茫茫森林中。

    从此以后,井里连糟糠也不再流出来了。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长者和童子原来不是凡人,是神仙来试探人心深浅的啊!

    5、泉水塘的故事

             传说:于都县禾丰镇库心村的下库塘是口颇大的泉水塘。古时的下库是一块平地,唐朝鼎盛时期,下库村居住着位百万富翁,户主没有德性,在村里为非作歹。常常手段恶毒,四处假借名义敲诈百姓大众。把榨取来的金钱财宝分类入库。户主为了确保财产安全,雇了数名打手,日夜轮流看护仓库。后来户主又想:雇人要花钱,划不来。再说,这几个人万一起歹心怎么办?于是他胡思乱想,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决定在房屋四周开凿一条又宽又深的壕沟,并灌满水,用木排竹筏运行进出家门。户主认为这样的办法保护家里财产就可以放一百个心、放一万个心了。

    一天晚上,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天上下起了倾盆大雨,忽然,震耳的“轰隆”一声巨响划破了寂静的夜空,只见下库的整栋房屋崩塌被沉没水渠之中,周围的泥石一股劲地往深坑里崩。民众被这“巨响”吓醒,纷纷赶往下库观看,只见一片汪洋,不见房屋踪迹。都异口同声地说:

    此时,只见水渠间底水往上冒,水位节节上升。周围的民众担心其它的房屋也可能会被淹没而倒塌,正在忧心忡忡时,忽见一条似水桶粗的蛇从水中见冒出,一股劲儿地往公樟山爬去。民众一哄而散,奔走相告,有的哭喊逃命,有的挟老携小,跑上山坡去避难。由于白鹅村高于下库村,白鹅村的人们议论纷纷,认为是河底穿洞喷水,所以众人挑谷壳砻糠往河里倒。三天后,下库塘里冒了三天三夜的谷壳砻糠。塘底的冒水也越来越小。从此以后,变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滲水鱼塘。

    民国末年,有人想取地下财宝,十二辆水车同时用,车了几天几夜,水位慢慢下降了几尺后就再也不“肯”往下移了,除了捕到几条重达50斤的鲩鱼和数十条乌鲤鲩外,而未见一样所谓的“金银财宝”,只留下了这口神秘的泉水塘,这故事仍然传诵在人民群众口中。

    6、钟公岩和肖公岩


    mmexport1561206517976.jpg            每当听到这两个“岩”的名字,除了知道一个在东,另一个在西的地理位置外,还应该知道的是两座不同的岩名。这传说来自于赣州市于都县禾丰镇南部隘下口的东西侧各有一座山峰。东山名叫钟公峰,西山名曰肖公岩。肖公岩位于于都县禾丰镇隘下村隘上南侧,与钟公嶂对崎,山势陡峭。山中有岩洞,洞中有裂缝,正是这裂缝的照射,使得洞内光明。相传,肖公宿于崖洞中得道成佛,并建有一房专门用于藏其骨灰,后也建有寺庵、僧舍。南宋初,钟公和肖公同为四川人,一起去会昌县县衙履职,乘船行至白鹅,歇宿在白鹅圩,看见一座巍巍高山,峦峰逶迤尖起,形似白鹅欲飞,钟、肖二人同声赞曰:

          此时,钟公、肖公好奇至极。翌日一早上二人兴致勃勃收拾行李上山踏看。行至山峰坳间,举目远眺,亭子圩仿佛就在脚下。再走几步,发现一崖洞,两人进洞里一看,见有一石椅,肖公二话没说,一屁股急急坐在石椅上,感觉与以往不同,只感觉到心旷神怡,舒心合意,连忙赞道:

    “妙极,妙极也!”

    IMG_20190622_204951.jpg

    钟公说:“让我坐坐。”肖公举止礼貌,起身让座。可是钟公一坐,不愿起来,招手要肖公另觅他洞,见这情景,两人不念旧情,争吵不体。最后商定:

    “比试武艺,各人选挑千斤担,从山下亭子圩开始,不歇脚地挑到山洞里石椅前,先到先得,不可反悔!”

    于是,钟公挑起千斤铁,而肖公憨厚认为灯草可以点灯,就为今后在寺庵里点灯之用,就挑起千斤灯草。两人同时叫出“一、二、三”,奔跑上山,行至崖洞前,钟公侧身一挤而进,而肖公却怎么也挤不进去,心知上当,但也无可奈何,知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只好乖乖地另觅他洞。

    从此以后,两人均无悉心履职。钟公占洞后,将山定名为峨眉山,开始卖柴为生。古话说:“外犬被人欺。"亭子圩店主暗中捉弄钟公,买钟公的柴,都只用两斤干鱼换担柴,试看钟公吃素还是吃荤。钟公乃是四川人氏,遇这情况也是无奈。一连十多圩,十多担柴换取了二十多斤鱼干子。只见他提到圩边,把鱼干子放入水沟,画符念咒,即刻间干鱼变成了活鲜鱼。百姓闻讯后,全都对钟公五体投地,生怕得罪他。

    后米,钟公在此得道,建有宝殿。上山祈福的人、朝拜的人络绎不绝,钟公也是有求必应。

    mmexport1561207013040.jpg

              再说肖公自峨眉山被钟公占用后,心有不甘,继续到处寻觅仙洞。找呀找,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峨眉山对面隘上右侧的高山上觅得一洞。虽比不上山崖洞,却也称得上“神仙之所”,洞中有仙桃佳果无数置于石上,肖公惊喜,将山室名为乾坤山。后来不久,肖公在此得道,也建有殿字。由于觅洞时间长,历经千辛万苦,肖公记恨钟公洞之举,遂与钟公夺地盘夺人心,即把隘上、隘下,落脚山下均划为自己管辖范围,并在峨眉山对面黑石壁上竖写一“山”字为界,告诚民众不要向钟公祈祷朝拜。钟公一气之下,当民众求雨没应之时便从界区一线而过,迫使肖公管辖范围点雨不下。视这一情况,肖公更是气愤难忍,为显示自己的威力,便站在乾坤山山巅对着峨眉山钟公撒起尿来。至今隘下还流传着“別看小便一线尿,尽够饱灌十亩田"”之说。如今,肖公竖写的“山”字石,依然尚存,明显可见。乾坤山岩洞中的大小水井和岩洞下的几口水潭,清流凉爽,无论遇上多大的早灾,都是取之不尽、久取不干。

    后人为了纪念两位仙师,分别把峨眉山和乾坤山改名为“钟公嶂”和“肖公岩”,把峨眉山寺和乾坤山寺改为钟公嶂庵和肖公岩庵。如今,两座寺庵游人如织,寺庵内香火连绵,香烛堆积如山,在于都境内可谓是家喻户晓,远近闻名。

    7、营前地名的变迁

    于都县禾丰镇有个营前村,营前村的具体位置在镇的中下部,最先的名字不叫营前,而是叫“中心屋”。

            很早很早以前,这里就有一条有名的谚语:“禾丰三堡,固院三村。”而中心屋恰好在禾丰中堡、下堡之间,既可以说是属下堡片,也可以说是属中堡片。这就给当时居住在中心屋的华氏家族一个中、下堡片选择的机会。于是华家人聚在一起商量选择下堡和中堡的问题,当时有个名叫华其祥的说了一句这样的话:

    “中堡、下堡,它们能给我们什么好处?还不是给我们各种苛捐杂税?我们一年辛辛苦苦种下的粮食,都被他们征得所剩无几了。”大家听他这么一说,心中都明白了。其中一位年长的老人发表了他的看法:“是呀!跟谁都得交税,交各种费用,还不如谁也不跟算了。”于是,就出现了下堡保长派人来收税,他们说交中堡了;中堡派人来交税,又说交下堡了。这样年复一年,华氏家族就赢了不少钱,日子越过越好,大家高兴地说:

    “年年我们都赢到不少钱,不如我们这里干脆叫‘赢钱’吧!”一人提出,众人响应。就这样“中心屋”这地方屋名被更名为“赢钱”。过了好几年,人们认为“赢钱”这两个字太俗了,而“营前”与“赢钱”谐音,还是叫“营前”更好,从此以后,就有了“营前”这个名字。现在,营前已由原来的华氏家族,慢慢壮大,发展成了营前村。营前村现有2000多人口,耕地面积900余亩,村中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加大,通村通组通户公路不断完善,正朝向小康生活阔步迈进。中堡下堡已起到了禾丰镇建设链的纽带作用,我们坚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营前的明天会真正“赢钱”,会更加美好。

    8、名胜古迹日夕佳

             于都县禾丰镇是我县一大镇,人口、地域之多之阔屈指可数。历代有“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而传”。的确,此话有理。

    IMG_20190622_204838.jpg

    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先祖倾其所有,请能工巧匠,在水阁口修建了万寿宫、佑丰寺,意欲把持禾丰总水口,庇佑后代丰衣足食,风调雨顺;还建有一座石拱桥,既便于人们出入亨通,又寓意控制风水流失之口。

    万寿宫内分万寿宫、佑丰寺、文昌阁和观音殿、许真君殿,每年农历八月初一至初八日为庙会节日。此时禾丰境内全面禁屠,严禁荤类食品上市。万民吃斋、祈福,盛况空前,沿袭至今。

    IMG_20190622_204804.jpg

    清乾隆二年(1737年),先祖又在水阁口脱背山上修建了一座宝塔,名曰“文峰塔”。坐北朝南,塔面呈六边形,边长4.5米,内空直径4米,7级,楼阁式,高37.2米,土木结构。塔身由三合土夯筑而成,逐层收分,每层交接处用菱角牙子装饰出檐,第二层东南面嵌有“文峦耸秀”红石刻一方,字迹清晰,苍劲有力。塔心室为单壁空筒式,内模架多层杉木梁。二层起,每层设有卷门式窗户,并以一层真窗一层盲窗为间隔,所有窗户上下对缝。文峰塔与万寿宫、佑丰寺遥相呼应,雄伟壮观,这样,禾丰总水口就把持得严严实实了。也许就是因为禾丰这块风水宝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骄子、英雄和文人志士。当地群众都说:这恐怕也是红色热土人才辈出的缘由吧!

    9、神奇的“狗牯塘”

    神奇的故事,神奇的”狗牯塘”。

                传说,堵塘口时,如不杀一条小公狗,任你怎么呼天唤地用什么方法,哪怕你是用铜墙铁壁都无法堵住塘口渗漏,这就是“狗牯塘”的神奇传说。

    “狗牯塘”位于于都县禾丰镇二堡的中堡口珠塘村。它的左边是一座形似麒麟的山岭,右边是貌似一匹骏马的脖子,叫马颈岭。塘的最上方是一座牛形岭,三岭之间的窝底部夹着一口塘。这就是闻名于都盛久不衰的“狗牯塘”。它的面积足有一万余亩,塘的落差很大,有一丈多高,塘口的宽度三米有余,高度近五米。据前人所说,这塘是“狗牯形”,它每年一定要吃一只奶狗(而不是大狗、老狗,是几斤重的公狗),故称“狗牯塘”。

    这里是养鱼的好地方,山清水秀。塘里有长年不息的泉水,并且水质好还不管,而且夏凉冬暖。若是到了冬季里,经常可见水面上雾气蒸腾,雾水飘洒在水面上,好看极了,真是美不胜收。

    这塘里的鱼特别好吃,又鲜又脆又甜,不仅味道细腻独特,而且嫩洁可口。如果用来煎鱼,放一斤油下锅可有一斤二两油起锅;如用去焖炒不需放油,照样味美可口,一点不腥;要是抓起一条鱼往地上一扔竟摔成两截,这可能是它的鱼质松脆的缘故吧。

    在清乾隆年间,这里的鱼被列为宫廷宴品。这口塘以前每年春季早插,等到夏收后必须立马组织六七十号男女青壮年,在一天时间内把这口塘口堵好蓄水,个把月后养好草再将放下鱼苗。几百年来,堵这塘口一直是用土办法,那就是用人肩挑手提,几十号人马从早忙到晚,马不停蹄,人群涌动,川流不息。挖土的挥镐的使出全身力气,挑土的来回穿梭,打柱的一根接着一根,一层黄土一层荔刺,裹得严严实实,锤得平平整整。因为以防漏水,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前功尽弃。更为惊奇的是,村里为头理事的人,在堵塘口前,一定要先点烛烧香,祭祀拜神,并杀一条小狗祭祀(这条狗必须是公的,母的不行,其它鸡、鸭更不行)。有一年大伙抱着侥幸心理,没杀小狗祭祀就开工,大家忙碌了一天,在即将完工时,塘口突然不声不响地沉了,泥土、荔刺冲得精光。大家唉声叹气,四肢无力,互相埋怨。就是当地老表也弄不明白是杀鸭子没那么辟邪的作用呢?还是因为没杀小狗祭祀的缘故呢?这个“问题”始终给当地群众蒙上了一层难以破解的“谜”。

           万佳油漆漆出不一样的七彩人生,更多化工产品请电话咨询15170175735或者到店里挑选

    FLAMING MOUNTAIN.JPG

    更多资讯请关注下载APP,给你不一样的信息体验

    Screenshot_2018-06-12-20-33-00-335_com.UCMobile.png

    打赏捐赠
    2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村民评论
    丁兰花2019-06-23

    不错

    回复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